标题:东阳:活力花园,中国农民的骄傲 |
|||
输入单位:
东阳电台
输入时间:
2009-12-23 14:21:00 |
|||
下载: |
(目标另存为) | ||
强县强村看变迁: 早在几年前,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的村民就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三十多年来,邵钦祥带领花园人一直走在农村改革的前列,在新农村建设中,花园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骄人的成绩,抒写了自己浓重的一笔,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最好典范之一。用今天的话说,花园村,是千万农民的骄傲,是农村改革的榜样。下面请听东阳台记者吕勇勇采写的系列报道——《活力花园,中国农民的骄傲》。 今天请听第一篇: 以工富农 舞起经济发展龙头 也许许多到过花园村的人都想不到,30多年前,花园村还是建在11个不长草木的小山头上的一个穷山村。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7元。如今,广阔的康平道路、精致的别墅洋房、优美的环境绿化、繁忙的餐饮商业、幸福的农家生活、和谐的村居邻里……花园人缔造了一个浙江农村现代化的榜样。 “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打工度生涯”,是30年前花园村的真实写照。花园集团总裁、花园村党委书记邵钦祥在追寻30多年前花园村的模样时告诉记者: (录音:我们花园村原来是一个黄土丘陵的小村庄,没有水库,没有河,也没有溪,花园是靠天吃饭。穷到个什么程度呢?穷的连村里开会买柴油的钱也要向生产队摊派。70年代时也没有办公楼,没有仓库,没有村里的资产。人家拖拉机耕地,花园牛耕田,人家电灯,花园煤油,穷的连吃水也要向外村去挑。) 花园村的贫穷深深刺痛了邵钦祥年轻而又好强的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让村民的口袋富起来。 (录音:周边村都比花园村富,花园村都被人家看不起,走出去也要矮几分。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就想,如何为花园村争口气?如何为花园村脱贫致富?我有一天当上花园村村干部,我要为花园村争口气,为花园村人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贫穷”二字去掉。) 1979年,邵钦祥当选上了村里的大队长,开始为村里怎么发展而思考。也就是在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花园,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始走上创办加工厂带头致富的道路。邵钦祥与几个合伙人自筹资金办起了蜡烛厂,几个月下来,每股净收入500多元,这年春节,村里每家每户收到自己生产的“花园牌”红烛,花园人也都乐开了怀。这时,邵钦祥拿祖祖辈辈的农业生产与这个小小的蜡烛厂相比,觉得农民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光在土里刨食,小小红烛燃起了创业的熊熊烈火。 (录音: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政策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到办厂。要改变花园村旧貌,要使花园村富起来,必须要办工业企业。) 1981年,邵钦祥和自己的二哥会同老辈,自筹资金9000元,办起了花园村第一家工厂----花园服装厂,当年就实现产值5万元,获得7000元,第三年10万元,第四年就突破50万元。初试办厂的喜人成果,使邵钦祥增强了办厂致富的信心。这一铁的事实,让全村人的观念一新,激起全村村民要求入股办厂和自己动手办厂的热情。全村140多户,一下子办起了50多家户办联办企业。确定了发展的方向,邵钦祥迈开了铿锵的发展步伐,先后办起了磁钢厂、电子器材厂、吹塑厂等。1990年,花园村成立了金华市首家村级工业公司,1993年成立花园集团公司,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乡镇企业集团。 花园村从此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的道路。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邵钦祥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时,迈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建设新花园。 富裕起来后,邵钦祥每年都投入资金为全村做水泥路、安装自来水、建造影剧院、改造用电线路和建造综合楼。至今,他已为花园村的建设投入了3亿多元!就在最难的1997年,花园村就全部完成了旧村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花园村的面貌彻底变样了,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与楼房,建立和健全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花园村民少有所学、老有所养,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花园村的老百姓确实富了。霓虹灯、喷泉、文化体育广场、别墅式住宅、科技馆、影剧院、农民公园、四星级大厦等等,这些在城市才可以见到的现代化设施,同样出现在花园村。 70多岁的村民邵江生,说起花园村的过去与现在,颇有感触。 (录音:办了一个厂又一个厂,企业办多了以后,我们农民不要下地干活了,都到厂里干活,农民收入提高了。) 就这样,花园村从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不靠农业、不靠资源,不靠地理,走上了一条“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之路,2008年,花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7600元,全村实现工农业总值44亿多地,花园村也正在勃勃生机和活力中不断的前进。 强县强村看变迁: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骄人的成绩,抒写了自己浓重的一笔,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最好典范之一。请听东阳台记者吕勇勇采写的系列报道——《活力花园,中国农民的骄傲》。第二篇:产业兴村 高科技领跑花园经济 (口述:听众朋友,我现在是在花园生物高科维生素D3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繁忙生产,以满足源源不断的订单。)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花园集团苦练内功,蓄势待发。目前,世界500强法国安迪苏公司与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期第一年内安迪苏公司至少向花园生物高科公司采购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维生素D3产品。 花园村和其他中国名村一样,依靠的是产业兴村,走的是以工促农、以工养农的路子。在中国十大名村中,花园村的最大特色就是:实施高科技兴村,走出了一条具有花园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邵钦祥向记者介绍了花园村的优势: (出录音 “十大名村里花园的优点一个是高科技,中国农村里科技含量最高的村在花园,第二个是新农村建设规划,花园的规划是农村里超前的。” ) 早在1993年,邵钦祥在多次出国考察后就提出,花园集团要在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必须实施高科技战略,铸造企业核心技术,今后的发展,花园集团一定要上高科技项目。 (出录音:我们从服装,砖瓦、吹塑起家,全是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八十年代后期,国家提倡市场经济,所以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和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合作,走高科技道路。那时候我就想,要使集团企业要发展,必须走高科技产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高科技项目不上”成为了花园集团今后发展的响亮口号。邵钦祥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他把产业发展锁定在高科技产品上。 从1996年开始,花园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开发维生素D3的高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2001年维生素D3生产线在花园上马,2004年,位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杭州下沙生物公司年并500吨维生素D3油剂和2000吨维生素D3饲料添加剂项目正式投产。 维生素D3项目的成功,一举打破了国际三大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花园成为全球生产维生素D3系列产品的专业化、现代化大型企业。维生素D3项目先后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008年,维生素D3生产工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花园生物高科公司和杭州下沙生物科技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出口企业。花园牌维生素D3成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 (出录音:维生素D3在中国市场中是空白的,是属于高科技产业,21世纪以后高科技D3产业对花园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花园的档次提高了,高科技上去了,花园的效益提高了,效益每年增加了。特别是今年,维生素D3最近价格在连续提升,连续上涨,价格上去,供不应求。) 高科技已经成为花园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花园集团发展战略的全面升格。如今,花园村已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相配套的发展格局,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房地产开发、火腿食品、旅游休闲、木线木材、医院、商贸和教育等遍地开花。2008年,高科技产业已占花园经济总量的80%。 花园走高科技之路,选择有效产业支撑,是造就今日美好大花园的源泉,今后,花园要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继续发挥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有效支撑。 (出录音:这几年由于花园高科技发展以后,带动了其它产业,也带动了新农村建设。花园村的工业下一步是向基础材料,年销售量几个亿几十个亿的产品,做大花园。下一步要做大做强维生素D3,做好维生素D3的系列产品,做好维生素D3附加值高的产品。) 日前,以维生素D3为主导的花园集团在产业拓展上又有新动作。由花园集团投资9200多万元,占地32亩的浙江昌兴铜业有限公司在花园村破土动工,计划在明年春节前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并竣工生产,这标志着花园集团进军基础材料制造产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强县强村看变迁: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骄人的成绩,抒写了自己浓重的一笔,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最好典范之一。请听东阳台记者吕勇勇采写的系列报道——《活力花园,中国农民的骄傲》第三篇:大手笔谱写新花园 花园村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邵钦祥的带领下,从80年代开始,办企业,谋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富。到2008年,花园村民人均年收达达到了27600元,家家户户住上三四层的小楼。 近4年来,远近闻名的花园村可以说又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2004年底,周边南山、马府等9个行政村并入花园村,成为花园村的九个小区,小花园扩大成了大花园。记者在新花园村看到,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机和活力。 近日,记者在新花园村采访时,只见宽阔的道路延伸得老远,漂亮的新楼房在大路两旁耸立着,还有部分统一规划的住房正在建造之中,新建的商业街、大型休闲公园在车窗外一一闪过。车子顺着大路开去,不时地有“花园集团”、“花园宾馆”、“花园药业”的字样展现于眼前,仿佛来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城镇。 花园集团总裁、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邵钦祥告诉记者,2004年底,花园村一下子扩大近十倍,即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出录音:原来花园村是一个小村,人少、地少、资源少,花园村95年就没有土地资源了,96年以后每年都在周边村征用土地。花园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对花园的工业发展是极大的制约,所以我们2000年前就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花园村能够扩大,花园村的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可能加快。04年之所以并村,一个是周边的村矛盾纠纷比较多,周边的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比较落后;第二个是花园集团的发展需要这个空间。) 对并村这事,一开始,老花园村不少人想不通,他们算了一笔帐:并村后,村的区域面积扩大了5倍,村民人口增加了近10倍。各村发展水平不一样,有的还是困难村,花园村民的人均收入从3万6千多元一下子降到了1万6千多元。而新并入花园村的村民也满腹疑虑:并入花园村后,福利待遇会统一吗?能过上原花园村人的幸福生活吗? 原南山村村委会主任,现任新花园村村委会主任郭鹿鸣告诉记者: (出录音:并村当时开了会以后,有些村民当时有一些想法,向南山西村地理位置比较好,并进去后怕吃亏,真正并进去后,邵总总体安排第一批南山拆迁,老百姓都比较满意的。)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几下来,邵钦祥为首的村领导日日夜夜的操心操劳,老百姓们看在眼里;眼前的一个个变化百姓们记在心头。现在,他们都为新花园村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卢鹰飞是花园村前蔡小区村民,现在花园集团上班,他家原先的旧房子被拆除后建成了这个小区的老年活动楼,而他家的新房子却建在了花园大道边上。“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不仅可以上班拿工资,而且可以租房收租金!”卢鹰飞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出录音:花园村福利待遇,现在也都享受到了,和花园村民一样的待遇。生活方便了,菜市场、超市、还有粮油农贸市场,附近就可以采购了,像一个城镇一样了。) 如今的新花园村,有自己的全套规划设计。根据这一规划,新花园村按功能划分为经济商业区、旅游区、工业区、居住区四大区块。 合并后的几年时间内,花园村不仅安排新建村民住房900多间,还建了总长10.5公里连接十个小区的九条马路。花园粮油农贸城、大型购物广场、花园医院、吉祥湖休闲旅游景点等相继投入建设。新一轮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