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通州:城东村,从上访村到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
|||
输入单位:
常熟电台
输入时间:
2009-11-18 13:55:00 |
|||
下载: |
(目标另存为) | ||
强县强村看变迁: 请听通州电台的节目:从上访村到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2009年10月底,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城东村获得了“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的荣誉称号,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块奖牌的背后,是一个老上访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城东村解放前就以72根讨饭棍出了名,70年代初,有一个村民小组62个人就有14个人找不到老婆,原因还是一个字,穷。陶永军1975年在城东村当村干部,他还记得当时,村民们都对村干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美好生活的宣传嗤之以鼻。(录音001,00:42——01:01)“每年的粮食棉花产量都上不去,产量低,到年终分配的时候老百姓基本上都进不了钱,透支户比较多。” 俗话说,人穷志短,村里的矛盾纠纷不断,村民上访成了家常便饭。陶永军说那时候的村干部,天天忙着“救火”。陶永军(录音001,03:58——04:11)“比方说,自留地的调整啊,农田用饲料的划分啊,责任田的划分啊,一动就到了县里,一动就到了县里,所以上访的人也比较多的。” 痛定思痛,村干部决定从发展经济入手,改变这个落后的面貌,在调研和请教专家的基础上,城东村决定全力发展二三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紧邻城区的优势。经过十几年的艰难而卓有成效的努力,城东村如今已跻身全区集体经济十强行列。随之而来的是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单是修路造桥从2001年以来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9条总长20多公里的村级主干道纵贯每家每户。 经济的发展也让民风村风悄悄起了变化。15组一位姓邱的村民曾经因为家里穷,晚辈不肯赡养老人,有一次还把村委会的牌子扛到镇政府上访,在全村发展经济的氛围中,他也做起了建筑生意,不仅盖起了小洋楼,家庭也和睦融洽,2008年还被评为小康示范户。村民朱永安目睹这一变化,感慨地说:(录音002,03:47——03:55)“群众的生活好了,情绪好了,心情好了,矛盾变少了,干部来说话,群众也要听了。” 城东村为了在经济翻身的同时,积极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村干部一班人不仅利用12块宣传栏进行民主法制宣传,还专门聘请了两名老干部为村民调解员,及时化解基层矛盾。今年国庆期间,该村又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技防监控系统,12个摄像头遍布全村各个路口,为村民筑起了平安的“篱笆”。 近几年来,城东村一直保持着刑事犯罪和越级上访的零记录,今年6月,中央综治委副主任陈冀平在通州调研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期间,为该村欣然提笔,写下了“平安城东,和谐家园”8个大字。[size=14pt][/size] |